互联网年代新晚年集体的新式社会网络

发布时间:2024-05-17 12:24:58 来源:ub8登录1.0 作者:ub8登录1.0 ub8登录1.0

  【摘要】在人口老龄化、信息化、社会经济转型与新的晚年人口行列相叠加的布景下,以低龄白叟为主体的新晚年集体的养老需求、日子办法、交际网络乃至自我认知与价值寻求都在发生不同于传统形式的改动。越来越多的新晚年集体经过虚拟或实际的多种途径树立起家人、搭档、同学之外的第四交际圈,是完成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新途径。从个别、家庭、社会三个层面了解新晚年集体的社会网络和互动,有助于探求我国在施行活跃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中怎么更有针对性地满意晚年集体的需求,构建契合互联网年代特色和新晚年集体特色的社会网络支撑系统。

  自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20余年以来,我国晚年人口的数量及其在总人口中的份额大幅增加、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快进步。第七次人口普查效果表明,2020年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的晚年人已达到2.64亿人,占总人口比重为18.70%。估计在“十四五”期间,我国60岁及以上晚年人口将打破3亿人。人口老龄化已是我国社会经济展开面对的最杰出的现状和趋势。关于变老和晚年人的传统认知一般倾向于消沉地看待个别老化带来的养老问题。老龄社会中老龄化程度加剧、“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等实际又进一步深化了人们关于老龄化应战严峻性的一致。新我国树立后的三次人口生育顶峰中的后两次带来的人口老龄化冲击波将在2022年和21世纪中叶接二连三①。事实上,跟着新的人口行列进入晚年期,晚年人集体不断替换、每一行列所独有的人口与社会经济特征会使其显着不同于先期的晚年人口。

  低龄晚年人作为新进入晚年期的人群,在数量上是我国晚年人口中的主体,“七普”效果显现我国60-69岁的低龄晚年人占整体晚年人的份额为55.8%,超过了一半。低龄晚年人在健康、受教育水平、家庭形状、经济财富等许多方面都有不同于更年长的晚年人的特色。在人口老龄化、信息化、社会经济转型与新的晚年人口行列相叠加的布景下,晚年人的养老需求、日子办法、交际网络乃至自我认知与价值寻求都在发生不同于传统形式的改动。本文聚集于以低龄晚年人为代表的新晚年集体,从个别、家庭、社会三个层面出现并分析新晚年集体的社会网络和互动,以探求我国在施行活跃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中怎么更有针对性地满意晚年集体的需求,构建契合互联网年代特色和新晚年集体特色的社会网络支撑系统。

  以个别为圆心的社会网络是了解个别社会化、社会互动、日子办法以及社会支撑等的重要切入点。社会网络是个别与社会发生联络的重要桥梁,是必定规划的个人之间相对安稳的社会联络②。而嵌于社会网络中的各种支撑资源是晚年人取得社会支撑的来历。网络规划的扩展和网络成员构成的多元化一般是社会在向现代化展开进程中日益显着的特色之一。跟着年纪增加,晚年人的社会网络一般出现规划逐步缩小、首要网络成员进一步聚集于家庭成员的特色,但低年纪组晚年人的网络规划要大于高年纪的晚年人。以2018年我国晚年社会追踪查询③为根底,选用Lubben等人拟定的精简版社会网络量表来丈量④,发现在家庭网络和朋友网络方面,我国60-69岁低龄晚年人的家庭网络为7.36分、朋友网络为6.52分,均高于70-79岁、80岁以上更年长的晚年人。传统对社会网络的衡量难以全面、活络地反映现代社会中晚年人层出不穷的新式社会往来办法。特别是在信息化、互联网年代,新技术和新前言的广泛遍及运用为新晚年一代打破传统社会往来规划、扩展往来目标发明了条件,越来越多的以低龄白叟为主体的新晚年集体经过虚拟或实际的多种途径树立起家人、搭档、同学之外的第四交际圈。第四交际圈一般由朋友、街坊乃至陌生人组成,他们依据一起的兴趣爱好或日子办法而构成各种交际圈。新晚年人交际圈的成员构成愈加广泛、互动办法愈加灵活多样,集会、健身、学习、休闲、旅行乃至抱团养老、合作养老都是这类交际活动的表现。

  众所周知,人口行列不断替换的特色决议了每一行列的晚年集体都必定出现出或强或弱的独特性。而当时我国新晚年集体在个别、家庭、社会三重要素均发生显着改动的大布景和趋势下,解析新晚年集体在社会网络等方面的特色亦需要从这三个根本维度下手。

  个别维度:生命进程累积效应下的新晚年集体。当时我国60-69岁的新晚年集体根本出世于上世纪50-60年代,是新我国树立后第一个十年出世的人口行列,即“50后”。“50后”一起阅历的年代布景和严重社会事情使得这一集体中的多数人表现出许多一起的特征,例如与之前的晚年人比较,他们中身为独生子女爸爸妈妈的份额更高;获益于改革开放,他们的经济堆集和日子条件往往也更好。

  生命进程范式的一个中心观念在于社会机制与个别特质的交互影响所形塑的累积性效果力,将不同的个别带往不同的生命轨道⑤。人们的健康、教育、收入、家庭、工作等简直都是累积效果力所带来的效果。仅以受教育情况为例,我国不同行列晚年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与其人生早年阶段社会所供给的教育时机严密相关。受教育程度是个别后天取得的社会经济位置的反映,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人们在晚年阶段的健康、收入、社会位置和日子办法等。新晚年集体的均匀受教育程度已高于他们的长辈。正在连续进入晚年期的“60后”人口的受教育水平又会大大高于“50后”晚年人。“50后”傍边有部分人赶上了“”完毕后高考制度康复带来的时机,“60”后更是获益于改革开放后从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面展开,他们在文明教育水平上的进步必定使之在养老观念、才干、资源上不同于他们的长辈集体,新晚年人更有才干扩展交际网络、寻求更丰厚多元的养老办法。

  家庭维度:少子化和空巢化唆使新晚年人拓宽交际圈。我国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施行的计划生育方针使家庭规划不断缩小。相关于70岁以上的晚年人,低龄晚年人日子在空巢家庭中的份额更高。依据2018年我国晚年社会追踪查询数据,我国60-69岁晚年人中寓居办法为仅与爱人同住的空巢家庭的份额占46.62%,而70-79岁、80岁及以上晚年人空巢者的份额分别为42.12%、26.11%。

  我国人口老龄化布景下,晚年人家庭的空巢化、规划小型化和结构简单化将是必定趋势。在少子化和空巢化趋势下,新晚年人难以如传统我国家庭中的晚年人把往来圈子限制在家庭规划,加之处于晚年初期阶段的新晚年人健康相对较好,退休、子女成人离家为新晚年人寻求第四交际圈发明了或许,使越来越多的新晚年人不再满意于家庭成员间的往来,更有条件和时机依据个人兴趣和志愿去结识新朋友。或者说,随同晚年人家庭变迁而来的是那些以往被忽视的、非首要社会联络的成员在晚年人社会网络中的效果逐步凸显,反映在实际日子中表现为各种新潮乃至特殊日子办法的晚年人日益增多,如晚年网络达人、晚年资深驴友、晚年健身达人等。

  社会维度:互联网年代促进晚年人新式社会往来联络的链接。信息化、数字化与老龄化堆叠交汇的年代,晚年人也成为深受互联网影响的人群。互联网以及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关于打破晚年人传统的社会网络发生了全面而深远的影响。尽管与中青年人比较,晚年集体的互联网运用内容较单一,且运用频率较低,可是依然深化影响了晚年人日子,其间交际交流是晚年人运用互联网的首要活动⑥。依据我国人民大学我国查询与数据中心安排施行的2017年我国归纳社会查询数据,我国60-69岁、70岁以上晚年人家中能上网的份额分别是54.52%、37.43%,晚年人有手机的份额分别是83.15%、66.29%。而关于在最近半年晚年人是否上过网,60-69岁、70岁及以上晚年人上网的份额分别为28.96%和13.44%。70岁以下的低龄白叟每周均匀上网时刻大约为1.5小时,而70岁以上则下降到0.44小时。

  经过各种办法运用互联网现已是许多新晚年人的日常日子所需,是他们与别人和社会坚持联络互动的重要途径。依据2017年CGSS查询,在常常或总是运用互联网进行交际活动的人中,16.43%的是60-69岁的低龄白叟,70岁以上者仅为4.41%。查询还发现近81.62%的60-69岁互联网运用集体经过互联网联络大部分居人和朋友,互联网带来的交际便当现已广泛影响到大部分触网的晚年人,极大便当了新晚年集体的日子。

  互联网不只大大促进了晚年人和家人以及了解的朋友间的交流,也为晚年人展现自我、结交新朋友发明条件和时机。各种互联网谈天软件、APP等成为许多新晚年人与别人交流的首要前言。在常常及总是晒朋友圈、共享微博或展现QQ空间的人群中,60-69岁者占到了13.49%,而70岁以上白叟仅占3.60%。可见新一代的晚年人尽管还不像中青年人那样对互联网有很大依靠,代际间的数字距离依然显着,但可以预见,本世纪中叶前,跟着中年集体逐步迈入晚年阶段,往后互联网交际在晚年人中将会愈加遍及。

  社会网络作为一种人际枢纽,将晚年人与其他网络成员链接起来,并以此完成资源的互利或彼此传递。社会网络所承载的社会支撑资源关于晚年人的身心健康、经济保证、幸福感和满意度等有着活跃效果。在人口老龄化进程中,新晚年集体逐步成为晚年人的主体,在个别、家庭、社会三个层面的要素归纳效果下,第四交际圈关于晚年人个别和社会均会带来价值盈利。

  从晚年人个别来看,在原有家庭、朋友网络之外树立起的第四交际圈关于缓解晚年人的孤单、避免晚年人的社会阻隔和边缘化具有重要效果。进入晚年期,个别难免会阅历退休、健康水平下降、子女离家或爱人逝世等事情,导致原有社会网络的缺失而发生社会阻隔⑦。经过树立第四交际圈可在必定程度上补偿家庭小型化、空巢化带来的家庭成员交流互动缺乏的问题,尤其是关于缓解茕居白叟或空巢白叟的孤单感十分必要,可以避免社会阻隔程度加深,坚持身心健康和生机,削减对别人的依靠。

  新晚年人不囿于传统有限的往来圈子而拓宽起来的第四交际圈为自己寻求更丰厚多彩的日子办法供给了或许,是完成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新途径。而更广的交际圈也有助于晚年人取得更多元的支撑,来自第四交际圈中不同类型成员的东西性和情理性支撑等对进步晚年人的幸福感和日子满意度都或许有裨益。网络规划的扩展、成员类型的增多都或许会进步对晚年人片面幸福感的增益效果、缓冲不良事情的影响。但毋庸置疑这些活跃效果是树立在杰出联络和友爱互动根底上的,网络成员间的消沉、负向往来对晚年人身心健康也会带来晦气影响。因而,新晚年人的第四交际圈应尽量防备、避免不良联络的树立,如避免来自陌生人的欺诈等行为。

  晚年人第四交际圈关于社会的价值盈利也是清楚明了的。老龄社会面对的一个最严峻应战是中青年劳动力减缩、晚年人数量增大而带来的养老担负加剧,而第四交际圈的树立拓宽一方面可以在促进晚年人身心健康的根底上削减或推迟晚年人对别人的照料依靠,坚持独立和生机,减轻社会照护晚年人的压力;另一方面,具有更大规划、更多样成员的社会网络有利于许多健康的新晚年人与社会坚持亲近链接,拓宽社会参加途径乃至取得就业时机。晚年人第四交际圈的构成和展开是我国在施行推迟退休方针之外发掘晚年人力资源、活跃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个实际途径,也为展开老龄工业和银发经济发明了关键。

  互联网运用和数字信息技术的运用是晚年人树立展开第四交际圈的首要载体,弥合当时依然存在于晚年人与中青年人之间的数字距离才真实有助于更多的晚年人拓宽第四交际圈,扩展晚年人与别人的往来规划。信息通讯技术的运用和服务可以协助政府和晚年人应对老龄化应战。晚年人经过上网不光获取了各种资讯,也可以上网购物、与别人联络、运用各种服务等等,这些活动可以协助晚年人进步社会参加水平,促进活跃老龄化进程⑧。

  从运用率来看,尽管新晚年集体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运用上已显着高于比他们年长的晚年人,但与中青年人之间的数字距离还很大,还有许多晚年人因为设备、常识、技术或身体、心思的限制而被互联网社会所排挤。这些妨碍性要素既来自晚年人个别,也与家庭和社会有关,因而,只要经过多方合力才干构建起有利于晚年人“数字融入”的晚年友爱社会。

  晚年人作为主体只要活跃学习互联网新技术才干融入社会展开,寻找到可以丰厚晚年日子并具有更广泛支撑的交际圈。AI、5G等新式信息技术可快速推动晚年互联网交流、教育和服务信息化,大大扩展了晚年人的触网途径,为晚年人供给友爱的运用环境,进一步促进智能年代“触网年纪公正”的完成。新晚年人以及未来逐步步入晚年期的准晚年人要运用常识文明水平不断进步和互联网运用有必定根底的优势,战胜互联网新技术惊骇,自动学习互联网新运用和技术,探究运用互联网在教育、日子服务、交流互动、个人展现等多种多样的资源,结识更多的新朋友并构建起高效、快捷的交流联络途径和互动办法。

  家庭成员关于晚年人第四交际圈的支撑效果可经过协助晚年人学习互联网运用、鼓舞晚年人树立多途径的交际办法来表现。许多晚年人在家庭中承当了照料孙辈、家务等重要职责,怎么更合理地进行家务分工,树立更公正、合理、调和的代际联络、婚姻联络等才干真实使晚年人更新观念,活跃寻求在传统社会网络根底上的新交际圈。

  在信息年代和老龄化布景下,跟着接二连三的新人口行列进入晚年期,包含第四交际圈在内的新式人际交流互动渠道和办法将逐步出现,这是社会展开的必定趋势,也是晚年人等个别对社会展开自动或被迫的必定回应。对政府和社会而言,当时在施行活跃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方向和思路辅导下,构建习惯年代特色的新式尊老爱老文明和社会气氛才干为弥合银色数字距离、树立晚年人的第四交际圈等奠定认知和文明根底,才干改动对晚年人的刻板形象和成见,更新人们关于新晚年集体及其新日子办法的观点和情绪。此外,政府还应把晚年人的数字融入、才智养老等置于老龄社会管理中活跃发挥引导、监督的效果,标准互联网等新前言的运用安全,展开晚年人互联网运用等的辅导和教育,鼓舞与养老相关的政府部门、组织、企业、社会安排等为晚年人供给丰厚的教育、服务等资源,避免晚年人在不同类型的交际中受骗上当,在公共服务中弥合银色数字距离。

  【注: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活跃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中的家庭养老功用支撑系统研讨”(项目编号:21ASH014)的阶段性效果】

  ①原新:《活跃应对人口老龄化从国情局势、举动实践到国家战略》,《人口与健康》,2021年第4期。

  ②林南:《社会资本社会结构与举动的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③2018年我国晚年社会追踪查询是我国人民大学晚年研讨所规划施行的大型追踪查询。2018年查询选用分层多阶段的概率抽样办法,掩盖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取得60岁及以上晚年人有用问卷11471份。

  ④该量表分为家庭和朋友两个维度,共6个目标,每项目标设置相同的权重。家庭网络和朋友网络的得分规划分别在0-15分,得分越低表明社会网络情况越差。

  ⑤徐静、徐永德:《生命进程理论视域下的晚年贫穷》,《社会学研讨》,2009年第6期。

  ⑥孟伦:《网络交流对晚年人家庭人物缺失的补偿》,《新闻界》,2013年第7期。

  ⑧杜鹏、韩文婷:《互联网与晚年日子:应战与机会》,《人口研讨》,2021年第3期。

上一篇:互联网年代习气性置疑的认知与消解 下一篇:人民日报新论:互联网年代的我国民法典